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

[伊東建築展在北美館]

激動!!
2008.04.26 PM17:30 北美館。

走完這一圈伊東的建築展,已經過了五個小時。
五個小時換取伊東豊雄三十五年事務所的設計經驗。


值得,卻也不足夠!

■三十五年的事務所經歷簡介
在伊東事務所作品簡介區晃蕩的過程中,不自覺得將大藏與伊東的事務所做某程度的契合比對,實在太像了!

剛開始一年只做二~三個設計案,能與伙伴們漫無邊際的討論設計到實務的落實。
為了實現一個簡單的設計概念而努力堅持著,西寶時期的大藏大概也是這樣的感覺吧。

■Serpentine Gallery(2002.1~2002.7)
剛進北美館時就被四個大鋼板模型給吸引住,尤其是Serpentine Gallery跟多摩美術大學新圖書館。

我想說的是,伊東的設計概念有一個完整的演化過程
(這可從早期的概念模及發展過程中加入設備、結構、材料的檢討中可以看出)。
他與新瓦屋集會堂的結構型式很相像,
但發展的過程卻大不相同(受環境背景與結構材料的影響)。
相較之下,我們似乎少了一些東西(這在後面仙台媒體中心案會說明)。
當然我們集會堂也有屬於他自己的設計構想與發展過程,也許日後可以專文說明討論。

■仙台媒體中心(1995.1~2000.8)
這個案子從提案到完工經歷了五年多的時間,

最讓我感到佩服的是他們對於概念提出的精準(管Tube、板Slab)與堅持。
在競圖取得後,他們不急於進行基本設計,
而是針對設計概念進行結構、避震、設備、構造檢討可行性與整合的研究(這期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等所有可行性與狀況都能掌握整合後才進行到基本設計、細部設計與施工。
這樣的操作過程,大藏其實在某個程度上也是如此,只可惜我們仍不太足夠。
另一方面時間因素也是個問題,還有設計概念發展是否成熟也是個問題。

■托拉維亞休閒公園(2001~)
殘念!
晃到這案子時,其實是相當熟悉的感覺。

一則是在A+U上已經介紹過這案子了,一則是大藏的蒜鰲鐵道自行車道橋(變更設計前)。
這兩個案子的結構型式概念都是「螺旋體結構(Spiral)」,
相同的概念發展出來的結果不盡相同(機能、環境因素),我想這就是設計有趣的地方。
很可惜,我們並未將這自行車道橋給實現出來(業主因素)。
不過,或許我們更該學習伊東的另一個精神「重生(Rebirth)」
(這個部分在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案可以得知,在此就不再贅述)。

■構造的精神
其實伊東的設計概念很清楚也不複雜。

他們最可貴的是對於能將設計概念給完整實踐與構造、細部鉅細靡遺的研究精神。
這點,我認為大藏是有的。
只是可惜,我們對於設計概念並沒有那樣清晰(導致後面施工介面不知該如何收拾?)。

■感覺中的伊東豊雄與未來的大藏
從剛開始的簡介一直到個案詳細的介紹與說明的過程是好的。

感覺上伊東花了前二十年的時間來探討摸索事務所的方向與累積能量,
在後面十多年的時間,他逐步完成他們的理想。
今天的成果看得出來是經過相當時間的累積,我們能有這樣的能量嗎?
能有這樣的堅持嗎?大藏是有很好的機會的。
看過這樣的展覽,內心一直處於亢奮的狀態。

在這樣的展覽中,我看見了做設計美好的未來(對使用者對環境的貼心顧慮),
也充滿了無比的信心與勇氣,因為伊東豊雄行,我們為何不行?
(其實事務所很多設計並不比伊東差,只是我們不懂行銷)

看到伊東豊雄事務所三十五年來的成果,
想像再二十五年後的大藏,如果繼續的堅持下去,
將來也許也會有國外的單位來向我們邀展吧!(哈哈哈,我想太多了嗎?)

這絕非是妄想,堅持絕對能實現的!

在看展的過程中,不乏聽到其他同業高談闊論著伊東的設計概念,抱怨著台灣實務環境的不允許。
我深深的覺得,大家真的準備好了嗎?
大家有能力去實現你們的理想嗎?
先問問自己吧。
看看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看看新竹高鐵站,看看新瓦屋集會堂,看看嘉義溪口文化館…等,
難道這些都是幻象嗎?
別妄自菲薄,也別怨天尤人,實際行動才是真理。

就要離開大藏了,
很多感觸實在無法形容(等思緒清楚實在來表達吧)。
感謝銘源、綠枝給予事務所這樣的環境,
給大家展現設計能量的機會與顧問群(費)捨得花費的開明思想。
事務所的未來如何,值得觀察。
有很多好的東西是要被延續下去的,

關鍵在於「人」,

這點很重要。
也希望事務所的未來會更好!大家加油吧!

蕉‧2008.4.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